RISC-V MCU中文社区

Arm并非真实中立,备胎RISC-V究竟能否靠得住?-控制器/处理器-与非网

分享于 2020-09-21 18:09:41
0
2607

      英伟达即将以 400 亿美元收购芯片架构公司 ARM 的新闻,已经在海内外发酵了数天。

       

      讨论的焦点也围绕着 ARM 能否保持中立性,英伟达需要做什么来促成交易,中国该不该行使“一票否决权”来阻止等等。

       

      其实,日本软银想卖掉 ARM 来“回血”,并不出人意料,英伟达此前也购买了不少芯片公司,扩张商业版图的意思昭然若揭。

       

      之所以二者组合能够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到了呼吁政府“重拳出击”的地步,无非是“美国公司+芯片”,又一次触动了国人对“制裁”二字不佳的回忆。

       

       

      ARM 过去一直被视作中立自主的选择,一旦卖身美国企业,那卡起脖子还不是手到擒来。

       

      话说回来,中国可不可以像高通并购恩智浦一样,通过《反垄断法》来阻止交易,当然可以,且应该。无论是最终阻止美国收归一员大将,还是通过 18 个月的斡旋期为中国芯片企业争取宝贵时间,一切都合情合理合法。

       

      不过换一个角度,我们所假象的前提,真的都成立吗?

       

      很多人担心 ARM 的卖身会让美国的“长臂管辖”更加肆无忌惮,但别忘了,美国的出口管制条例本身就对中国“量身定制”,即便公司注册地不在美国,但只要用到美国技术,就会受到影响。

       

      而 ARM 在英国、美国、印度等全球多个国家进行开发,其实早就无法独善其身了。

       

      比如今年五月,ARM 就直接宣布暂停了与华为的业务。尽管华为已经购买了 ARM V8 指令集的永久授权,可以长期自主研发 ARM 处理器,但无法再使用升级后的 ARM 软件服务。

       

      换句话说,从日本股东软银换成美国母公司英伟达,对于 ARM 来说只是增加了不可控的概率,其本质并没有变。

       

       

      尽管 ARM 一直声称自己是一个中立企业,ARM 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也发出了“救救 ARM”的呼喊来提醒主权问题,但只是为了在博弈中给英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不要听一个人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赫尔曼并不是不想卖,只是希望英伟达能够为英国公司提供 OFAC 豁免,让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 ARM 技术。而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积极表示,这项交易会带领英国走向 AI 技术大国,主要技术都会留在英国,自己还会“贴补”一点,会与英国政府好好谈。

       

      显然,二者都跟国际主义精神没什么关系,更没有给缓解中美冲突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从传出英伟达收购 ARM 的消息,国内不少芯片企业也加速了向 RISC-V 迁移的步伐。

       

      一方面,是因为即便 ARM 能如其所说保持中立,可英伟达是商业公司,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而 ARM 在被软银收购的四年间,营收情况始终不理想。软银集团年报显示,2020 财年(截至 2020 年 3 月)ARM 业务实现营收 19.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营业利润 -4.07 亿美元。400 亿美金的收购价怎么回本?提高 IP 授权费就是最直接的一招,这也会拉升中国芯片相关企业的成本。

       

       

      另一个考虑,则是 RISC-V 传说中的开源属性。RISC-V 的推广者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图灵奖得主,被业内看做是能够在 CPU 领域和英特尔 ARM 三分天下的存在。还将总部从美国搬到了中立国瑞士,以规避美国出口禁令。

       

      那么,是不是大家集体迁移到 RISC-V 就安全了呢?

       

      中国和 RISC-V 的关系一向很好,中科院计算所、华为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等在内的 20 多个国内企事业单位,都加入了 RISC-V 基金会。此外,还有大约 300 家以上的公司都在关注或以 RISC-V 指令集进行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RISC-V 虽然是“为开源而生”的,但不代表感情就会一直稳定。

       

      要知道,瑞士也是《瓦森纳协议》的签约国家,一旦美欧共同决定对中国进行出口限制,那么位于瑞士的 RISC-V 同样会被掣肘,就像荷兰 ASML 的光刻机一样,说不给就不给。

       

       

      此外,RISC-V 与中国的你侬我侬,也得益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对其生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新兴的 AI+IoT 热土,可以吸纳更多厂商来加入创新,与强势的 ARM 和 x86 竞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RISC-V 或许是一个短期的避难所,但绝对不像许多厂商宣传的那样彻底自主可控。“国外一开源,国内就自主”,只是一种商业宣传手段,如果真的将中国芯片的根彻底依附在 RISC-V 上,要么是中国自己的生态发展不起来(曾经的熊猫操作系统就是被美国有步骤、有计划的开源而扼杀的),要么就是在未来面临与中国生态竞争的关系。

       

      知之也艰,行之更艰,但独立自主可控的路,只能我们自己咬牙,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的仁慈。

       

      在这次收购里,英伟达扮演了一个“铁憨憨”的角色。明知可能会引发众怒,面对英国、欧盟、中国等监管机构的“为难”,依然迎难而上。

       

      列宁说过,资本家为了利益,可以卖出绞死自己的绳索,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与宣传中立、开源的企业不停,英伟达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组织。收购是为了补全业务板块,加强 CPU 上的能力,来打造更多数据中心通用处理器,从而增强在云端服务器领域的吸引力。黄仁勋也毫不掩饰:“整合英伟达与 ARM 的实力,将创造出一家在 AI 时代站稳脚步的企业”。

       

       

      今年英伟达也相继收购了以色列芯片厂商 Mellanox Technologies,人工智能企业 Deep Instinct,还投资了 Datalogue、ABEJA、Fastdata 等八家 AI 公司。收购 ARM,更多的是商业维度的考虑。

       

      资本、市场和产业链的全球化,才是对抗“封锁”“脱钩”等封闭威胁最有利的武器。

       

      技术或许可以被短时间内封锁,但中国庞大的 AI 市场和产业集群,可能是美国商人最不愿意放弃的。

       

      一个发生过的例子是,特朗普政府宣布禁止美国个人或实体与微信及其中国母公司进行任何交易之后,苹果、福特、高盛、英特尔、默克、大都会保险、摩根士丹利、宝洁、联合包裹运送服务、沃尔玛和迪士尼等美国公司都纷纷参加了白宫官员的电话会议,希望游说白宫缩小行政命令的范围,也会直接削弱美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样的,英伟达如果不积极斡旋,可能反而是给竞争对手送枪。建立在商业利益之上的合作关系,有时候可能比某些“主张”和“主义”更加可靠。

       

      如果中国成功否决了收购,并不代表国产 CPU 厂商面对的威胁会彻底消失。

       

      如果收购最终达成,也并不代表预想中的 ARM 芯片架构限制一定会到来。

       

      这只是一次弦音,用他国一颗“科技皇冠上的宝石”来提醒我们,被别人照耀的前路是多么莫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交和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或异议,请留言与我们联系。
2607 0

你的回应
	
mikew

mikew 未通过实名认证

懒的都不写签名

积分
问答
粉丝
关注
  • RV-STAR 开发板
  • RISC-V处理器设计系列课程
  • 培养RISC-V大学土壤 共建RISC-V教育生态
RV-STAR 开发板